1937年“七·七”卢沟桥事变,日本军国主义冒天下之大不韪,悍然发动侵华战争,占我疆土,屠我人民,生灵涂炭,哀鸿遍野,人民苦难莫此为甚。面对日寇罪恶屠刀,全民抵御外侮、捍卫祖国与民族尊严的伟大抗日战争在全国(特别是解放区)蓬勃兴起。国府迫于严峻时势,接受人民要求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。但因变起仓促、猝不及防,寇势凶猛、我力单薄、御侮乏术,各战场节节失利,太原、上海、南京等诸多战略要地相继陷落,半壁河山沦入敌手,流亡百姓自北徂南、自东向西迁徙逃难,颠沛流离,敌机狂轰滥炸,尸横遍地,惨不忍睹。
先父庆公彼时在南京教育部任督学,母主家政,父母带我们六兄弟家居兰园。我系长子,才读小学三年级,最小六妹尚在襁褓。9月底某日,父下班回家,称日寇肆虐、态势危急,各中央机关将西迁,需立即应变。数日后,全家乘火车从南京经上海、杭州赴南昌。沿途逃难人流络绎,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,火车上乘客怵怖惶悸。因淞沪战争国军失利,上海外围数县沦陷,火车不进北站径开杭州,且日不鸣笛、夜不开灯,默声前行避敌机。夜抵杭州,全家下榻湖滨旅馆,因杭州地近前线、形势危急,仅住一宿便离去,翌晨乘浙赣线火车往南昌暂住。惊魂甫定,父仍任教育部督学在昌公干,我们兄弟在小学、幼稚园借读免荒学业。
1937年底,父接教育部(暂迁汉口)电令去汉就职,返昌后方知教育部委以重任——因华北、华东学校遭战火重创,师生逃散、校舍等全毁,流亡学生日以万计、彷徨困顿,国府决定“内迁学校,设置国立中学”维持战时教育。1938年1 - 2月,教育部颁相关文件部署收容教育战区流亡学生,抗战期间先后在多省市创办国中34所。先父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,毅然筹办“国立贵州临时中学”,被任命为教育部督学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(旋兼校长),遂携全家抵长沙,校筹备处在皇仓坪挂牌,贾国恩、黄元吉等五位先生协助,周、贾两家同住办公楼,议事方便。贾先生耿直豪爽、工作负责,给人良好印象。战区师生登记由贾国恩等先生分在长沙、汉口、南昌三地办理,以长沙为中心,共登记鲁、豫等省流亡学生1600余人、教职工(含家属)千余人,部定校址贵州铜仁,1938年2月集结队伍分期入黔。
三千人丁、千里路遥,幸在先父缜密谋划,贾国恩等先生精心组织安排,“迁徙”行动大功告成。同期,父雇木炭车携全家循湘黔公路经益阳、常德等赴铜仁,时值隆冬、大雪纷飞,车行艰难,经十来天抵达。
铜仁处万山丛中,梵净山余脉蜿蜒,山川清雅,环境谧静、民俗淳朴,实乃烽火中一方净土。四月下旬末批师生抵铜,大功告成。幽谧山城因三千人丁喧闹苏醒,人口剧增、店铺加多,渐成黔东文教中心。然当时燃眉之急是无教室、食宿所,经父恳请吴县长会同耆绅巨商,允将江西会馆等作宿舍、旅部大楼等作教学场所,大队人马有现成屋舍修葺利用,省时省力省钱,地方绅士贤达助力良多。安排定后,总务处鸠工治材、加班赶工,两月后举行开学典礼正式上课。校名初为“国立贵州临时中学”,后奉部令取消“临时”,按创建顺序定名“国立第三中学” 。
建校初期筚路蓝缕、因陋就简,授课食宿条件极差,但教学目标明确、学习态度端正,师生为抗战建国作育英才而教与学,虽苦犹甜。全国各校共同校训“忠孝仁爱信义和平”,父据本校实际定校风“仁义勇毅”、学风“朴茂整肃”,拟20条教导方针获教育部长嘉许。父怀雄心壮志,要办全国一流学校,励精图治、以身作则,住校办公、日夜操劳,与师生同早操跑步、参加升降旗,巡视课堂与自修,爱生若子、促膝谈心,与同学同餐膳,无暇享家中佳肴,“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”。
校务委员会呕心沥血,促学生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;教师队伍学识渊博、经验丰富,认真授课辅导;学子在校规管束下奋发求学,图书阅览室座无虚席,春秋踊跃参加运动会。校领导与师生拧成一股绳,成朝气蓬勃、生命力旺盛的优秀集体,人才济济、成绩卓著,显“国学卢阳带砺雄”风姿。父长校三年,倾注精力于教学,成果反映在升学成绩上,国立三中名列国中榜首,升学率85 - 95%,获教育部嘉奖,此乃全校齐心、师生协力之功。
父在校歌预言“伫看取,他年史叶,留将几许写黔东”,三中育才功不可没,创建兴旺不仅作育英才,还使教化流布、文明播传,促当地社会进步、经济繁荣。近阅父1968年《铜江锁忆》,言“草创国立三中时,年甫四十……三年生活为平生最兴奋、认真、踏实……最堪忆念国立三中时期”,七个“最”字是父前半生心血结晶,凝聚其志向、理想等,以“抗战建国”为精神支柱,“作育英才,为国栋梁”为目标,真可谓壮志凌云、坦荡无我。
作者简介:周春境,男,65岁,江西瑞金人。1938年入学国立三中附属,后升入初中部、高中部,194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。退休前在南京市第三中学教语文达37年,高级教师 。
更新时间:2025-07-07 09:30:52